沪上电动自行车迎来一波销售热
发布时间:2022-06-23浏览次数:411
沪上电动自行车最近卖得有些火。“不到3000元入手电动自行车,从此油价飞涨与我无关”“单位停车收费,油价还上涨,买电动自行车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”……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市民分享了自己投向电动自行车怀抱的心路历程。记者走访沪上多家线下门店时发现,作为简易代步工具的电动自行车,正朝着轻量化、锂电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在可观的市场增长潜力下,传统品牌基底深厚,新势力品牌也不甘示弱,在你来我往的较量中,推动着产品的升级迭代。
热度攀升
“90后”女生小文最近想购置一台电动自行车,做了一番功课后,她看中了某新势力品牌的热销款,造型时尚,轻便灵活。
“经历上海这一次疫情,生活好像慢下来了。以前都是在外就餐或者点外卖,居家隔离期间,逐渐习惯了自己动手。”小文所在的社区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菜场和商超,一两公里的距离,没必要乘坐公交,走路又嫌麻烦。“不如买个电动自行车,还能在周末出去兜兜风。”
近日,沪上电动自行车门店迎来了一波销售热。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对比疫情前,6月1日后,某品牌电动车在上海的单日销量接近翻倍,部分门店的热门型号一度缺货。“以前进店的消费者,基本上是以旧换新,或是家里不够再来添置。最近一个明显的变化是,很多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电动自行车的新人前来选购。”
现象背后,是多重因素的叠加。由于便捷绿色,电动自行车本就颇受市场宠爱。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,面对有限的道路以及停车资源,电动自行车不失为一种灵活的选择。不过,因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,电动自行车一度陷入“鱼龙混杂”的局面,安全事故频发成为悬在产业发展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对此,国家在2019年4月实施了新国标,设定产品的核心参数,完善了整车安全、机械安全、防火阻燃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,并对2019年4月15日前购买不符合新国标的两轮电动车实行3至5年过渡期管理。当时,就有专业机构预测,2021年至2022年,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将出现销量峰值。
政策的导向催生了消费者的换购需求。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连续上涨的油价,则进一步拉高消费者的购买热情,促使越来越多的新人入手。
货比三家
新国标的施行,无疑开启了一场行业内的自我洗牌。
在严格的技术标准下,劣质企业艰难求生或者被迫淘汰。头部企业凭借品牌、研发、生产以及服务等方面积攒下来的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。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,排名前五的品牌,2021年销量达到3130万辆,占总销量的76.3%,而在2018年,这一数据为44%,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。与此同时,新势力品牌瞄准巨大的市场潜力,以个性化、创新性的品牌定位以及研发技术等,开拓市场份额。
对于车主来说,最关注的还是电池以及续航、质量和动力性能。2021年,我国锂电两轮电动车销量达960万辆,锂电销售占比23.4%。记者从张杨路上几家电动车门店看到,大部分电动车搭载的都是锂电,轻量化是其共同的特色。
同时,传统品牌凭借着长久以来积攒的良好口碑和服务,“称霸”中低端市场。门店内既有1000多元的铅酸电池低档车型,也有2000元到4000多元不等的性价比车型。在强劲的对手面前,新势力品牌们向中高端车型发力,试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。
车主们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加深。艾瑞咨询相关调查显示,相比于上一年仅21%的车主在购车时关注智能化功能,今年的需求度达到了49.4%。新近跻身赛道的品牌们,都试图由此发力,打造更为全面的生态服务体系。
在上海已布局近百个网点的某品牌电动自行车,正在打造覆盖全上海的“两轮电动车智能服务体系”,目前已在业内推出首家两轮“道路救援服务”。消费者买车后,车辆信息等会被录入后台数字系统,加上“gps 北斗 基站”的三模定位系统,这些可为道路救援快速响应和派单提供技术保障。“我们将按照市区1.5公里至2公里、郊区3公里至5公里的半径范围,在上海设立服务网点。”该品牌电动车上海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在各自的“主场”优势下,电动自行车品牌们还在上演着一场场“双向奔赴”。传统品牌并不甘于放弃高端阵地,加紧研发冲刺,推出高端锂电产品或者智能化车型,比如成立高端出行品牌、打造时尚轻奢品牌;而新势力品牌们也各显其能开拓市场,推出了平价品牌等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经过一番大浪淘沙,电动自行车如今正逐渐进入“高端化”的发展赛道。“智能化正为两轮电动车打开新局面,未来国内的市场竞争将逐渐导向产品的智能化竞争,以及基于两轮电动车的服务生态竞争。”